伊朗制裁下的这一年

年1月7日,行人经过伊朗首都德黑兰街头的一面用马赛克装饰的墙《环球》杂志记者/马骁(发自德黑兰)

伊朗官方媒体报道称,伊朗定于年2月21日举行议会选举,候选人的注册程序已启动。此次议会选举被一些外界人士视作对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代表的改革派的一次检验,这与近来伊朗局势形成呼应。

11月16日晚间起,伊朗政府关闭了境内的互联网服务,连国内局域网也一同被关闭,这一状况持续了近一周。

事件的起因是伊朗再次发生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突然大幅上调汽油零售价,部分地区甚至升级成暴乱,示威者和镇暴警察互有伤亡。示威者依靠社交媒体发信息、搞串联,甚至散布谣言。这个时间点,距美国全面恢复对伊朗严厉制裁,已有一年时间。

按照伊朗官媒的说法,暴乱目前已基本平息。但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创伤未愈的伊朗,面临的新一轮磨难,才刚刚开始。

压力下伊朗表现好于预期

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至当年11月,美国政府陆续重启了对伊朗的严厉制裁措施,内容涵盖伊朗石油出口、银行业、汽车工业、贵金属买卖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伊朗国民经济命脉面临全面打击。

然而,一年来,伊朗各方面的表现好于预期:一年来,德黑兰仍然是世界上拥堵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一年来,虽然经历了多轮物价暴涨,但伊朗市场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从未出现民众因担心物资短缺而进行大范围抢购或囤积物资的情况;一年来,每逢周末,德黑兰的各家“老字号”烤肉店生意依然红火,若逢节庆,即便铺面不大的小餐厅也会人满为患;更出乎意料的是,一年来,伊朗本币里亚尔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升值通道,至11月初,维持在11万至11.5万里亚尔兑1美元的水平。

一年前,没人敢做出这样乐观的估计。

年底至年中,一场抗议示威活动突然席卷伊朗,起因是鸡蛋价格大幅上涨。同时,伊朗本币里亚尔出现断崖式下跌,从约3.7万里亚尔兑1美元一路暴跌至近20万里亚尔兑1美元,倒汇、炒汇,做空里亚尔现象猖獗。四分之一的年轻劳动力失业,通胀率一直处于10%以上的“失速”区间。

不过,伊朗挺过了这一年。而且,自年11月美国制裁全面恢复后,伊朗社会格外安静,直至年11月16日。

制裁未至“极限”

美国制裁虽说没能压垮伊朗,但其也确具威胁。

年10月14日,鲁哈尼主持召开年度记者会,坦承伊朗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虽然伊朗宣称有“特殊渠道”应对美国制裁,但面对美元、美军、美国科技等撑起的美国霸权,当前几乎没有任何一笔正常的国际贸易能够躲过美国的监视。

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不久,道达尔就宣布撤离伊朗。这家来自法国的国际能源巨头主导的波斯湾南帕斯11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是年伊核协议签署以来,伊朗引进并进入执行阶段、预计投资额最大的外资项目。雷诺公司计划投资的汽车生产线,也没了下文。

进口商品特别是高档奢侈品,在德黑兰大小商店的货架上越来越稀有;关张的洋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的进口药品,也出现供应紧张甚至断货的情况。

失业和高通胀的情况,至今没有改善迹象。

按照官方说法,美国对伊制裁属“极限施压”,但目前看来,制裁仍未达“极限”。美国军舰还没有在大洋上拦截、查扣进口伊朗石油的货轮;制裁还没有大规模针对伊朗进口项目,还没有切断伊朗部分仰赖进口的工业生产原材料供应链,以及工业设备和零部件的供给。

而物价上涨诱发的伊朗社会动荡,也从侧面体现了极限施压的作用。美国官方已公开确认,会继续对伊施加制裁压力。以放松制裁为前提展开美伊谈判几无可能。

制裁一年,伊朗没输,但也并不意味着胜利。制裁造成的创伤仍会持续,尚未探底。对伊朗而言,当下艰困或只是开始。

当前最大挑战

两年左右的时间,两次全国性抗议示威,诱因都是物价上涨。在制裁环境下解决民生问题,是伊朗政府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年来,在对外贸易方面,伊朗政府采取了较为激进的保护措施。年,伊朗宣布实施禁止进口令,涉及品类多达多种。这些产品中包括一些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生产工具,也包括部分民众喜爱的外国商品,背后牵连生产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关系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

在伊朗大宗商品的出口中,矿产出口所占份额仅次于石油产品。最近,伊朗政府大幅提高了矿产出口税,铁矿和铬矿出口税率提高到25%,大理石20%,铜矿略低,为10%。

有伊朗分析人士解释说,提高矿产出口税是为了促进钢铁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然而,也有评论者指出,在市场上,钢铁和铁矿是完全不同的商品,遏制一种供给,并不必然刺激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在货币政策方面,本币的流通甚至也受到了限制。单张银行卡每天从ATM提取现金的额度仅有万里亚尔(约合人民币元),转账汇款额度为0万里亚尔(约合人民币元),个人账户通过银行柜台转账汇款每日限额5亿里亚尔(约合人民币3万元),企业账户限额20亿里亚尔(约合人民币12万元)。

限制现金流有助于改善通货膨胀的账面数字,却限制了商业活动的规模和效率。

同时,对外资的一些奇特观念,也仍影响着不少伊朗企业家和民众。“如果外国人挣钱了,那就是伊朗吃亏了;外资获得的利润本该属于伊朗;让外国人获利就算卖国;为了不让外国人得逞,完全不计包括时间成本在内的任何机会成本。”多名仍留驻伊朗的外企负责人表示,在经贸洽谈过程中,类似观念在伊朗合作伙伴中普遍存在。

应该说,在面临外部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伊朗目前的政策倾向有其自身逻辑,但这些思路和做法是否有效,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实际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企图通过经济制裁谋求政治目的的做法,少有成功案例。因为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伊朗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比如天然气,在伊朗租房的人都知道,天然气是“赠品”,租期内使用不限量。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只要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制裁不可能困死伊朗。但若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民生问题恶化,那么类似11月的游行示威乃至暴乱,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来源:年12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4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