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学者秦国这些先进兵器

春秋战国,最终还是秦笑到了最后,如果说这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地处西戎的秦,最初并非最有力的玩家,居于西北边陲的他们,面临着外族的进攻,还受到了中原的鄙夷,虽然春秋时期秦穆公也曾称霸,但是哪怕到了战国初期,秦的经济依然十分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到秦献公七年(公元前年)才“初行为市”。

等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幅度增强,国家独占山林川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禁止民间私铸货币。中央设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设“左采铁”、“右采铁”,秦军的征讨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天下?在学者看来,这些秦国兵器,或许它们不应该在当年出现。

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内发现了19把青铜剑,再次让世界感到震惊,尽管它们已经沉睡了年,出土的时候依然锋利无比,散发着金属光泽。

究竟是什么能够让青铜剑千年不腐呢?工作人员很快找到了答案,剑上竟然附着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然而这种被命名为“铬盐氧化”的防锈处理方法,一直到年才被德国工匠所发明,并且申请了专利。

青铜剑的长度,达到了86公分,相比较于同一时代其他诸侯国出土的50-60公分青铜剑要长出不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春秋战国,正是文明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然而哪怕到了战国后期,秦军武器依然是以青铜为主,而并非韧性更好的铁,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秦地不如中原,铁矿贫乏,但是秦国弓箭却同样掌握了冶炼青铜的经验。

青铜剑的材质,取决于加锡的比例,锡金属太多少剑就会过软容易变形,太硬又会过脆容易折断,这就是为何春秋时期刀剑普遍较短的原因,然而秦剑却将这种技术开发到了极致,最长达到了75厘米,远远超出了同一时期的对手,这才有《战国策》当中,秦始皇想要拔出背上秦剑,却迟迟无法成功的局面。

在当时的秦工匠中,甚至流传着一种口诀: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这种经验也就因此传承下来。

除此之外,秦军的强弓硬弩,同样出名,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当中,已经出土了数百处弓弩遗迹,秦国在吞并韩之后,继承了韩弩的优势,发展处自己的特色。考古人员已经找到了至少三种信号。

尽管作为弩弓的木材已经腐朽,然而末端的青铜弩机依然能够活动自如,弩机高达16.5厘米,此外还有长达5.5cm的“望山”(望远镜)来进行精确瞄准,这在当时也是相当罕见的。

秦朝盔甲:相比较于西方,东方战场上的披甲率要低上不少,但秦军算是武装充分的一只铁军,根据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秦朝一支人的作战部队,就拥有件盔甲和67件头盔。除此之外,在一号坑兵马俑中,披甲的重装步兵覆盖了,达到了72.7%,这些数据也远超汉朝(40%左右)。

秦军的后勤,还设置了一套相当严格的追责制度,确保武器装备的完善,制造兵器的人被称之为“工师”,属于“少府”、“诏事”、“邦属”等中央直属的武器制造机构。武器型号、体积和长度都必须按照法律规范生产,上面写有工匠姓名方便将来进行调查,除此之外,秦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武库来曝光士兵武器装备,以便打仗时进行调用,这些细致的手段措施,也就成为了秦军能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5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