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已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条例》)修正案,并于年10月28日起正式施行。电子烟被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即全市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及部分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包括电子烟)。
近年来,随着电子烟市场不断扩大,电子烟使用者日益增多,无论电子烟使用者、医护人员,还是社会公众,对电子烟相关健康危害认知仍存在不足。电子烟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具有多重的健康危害,尤其是对孕妇和青少年;电子烟同样具有成瘾性,不适宜成为传统烟草制品的替代品;电子烟使用在青少年中呈快速增长趋势,亟需引起医学专业人士、卫生监督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此,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烟草病学组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表了题为《电子烟的健康危害及对策》的文章,回顾了近年来电子烟相关文献,阐述电子烟的成分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并对其防治和监管提出建议。
下面,小编带大家来解读这篇文章!
电子烟中的有害物质,比你想象的更多
电子烟中烟油的成分除尼古丁外,还有丙二醇、丙三醇、烟草特有亚硝胺、烟草生物碱、调味成分及其他添加剂等。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尼古丁是电子烟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这决定了电子烟同样具有成瘾性。除成瘾性外,尼古丁可导致多种心血管不良反应,影响脂肪和糖类代谢,并具神经毒性,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危害尤甚[1]。
1,2-丙二醇和丙三醇是电子烟烟油最常用的有机溶剂,短期过量接触前者会引起肺泡炎症,吸入则还会引起肝、肾毒性;后者单独作为溶剂时会产生细胞毒性更大的气溶胶[2-4].
烟草特有亚硝胺是从烟草提取尼古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中包括一些已知的一级致癌物质和可能致癌物质[5-6]。
为掩盖尼古丁的口感或改善口味,电子烟中常会加入调味物质。香草和肉桂醛等调味物质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损害肺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且多种调味添加剂混合后会产生更大的细胞毒性作用[7-8]。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电子烟使用时元件中的金属元素在受热后可释放进入烟油,继而随着电子烟烟雾进入使用者体内。长期摄入金属可引发多种疾病,镍、铬、镉、锡、铝和铅等金属是潜在的致癌物。
除上述物质外,电子烟烟油和/或烟雾中还含有多环芳香烃、砷、硅酸盐、细颗粒物及超细颗粒物等。
与无烟环境中的空气相比,电子烟烟雾中PM2.5的平均浓度高出6-86倍,多环芳香烃的浓度增加20%,铝含量增加2.4倍,尼古丁含量高出10-倍,乙醛含量高出2-8倍,甲醛含量高出20%,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南中规定的最高建议水平[9-11]。
危害不容小觑,特殊群体更要注意
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电子烟烟油和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及致癌物质可对使用者产生危害,导致疾病的发生。
电子烟因质量问题或使用不当可发生爆炸,在安全距离内发生时(如使用者手中或口腔内),可致手外伤、颌面骨骨折、视力下降、颅内气肿等。还可因误食电子烟烟油导致急性中毒[12-13]。
暴露于电子烟烟油和烟雾后,细胞可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线粒体形态功能失调和/或DNA损伤等变化,致使相应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受损,导致各种急性和慢性疾病[14-17]。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电子烟烟油和烟雾中含有多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Ⅰ类致癌物质的成分,如烟草特有亚硝胺、醛类、多环芳香烃、部分金属、砷、苯等。
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电子烟的使用会对其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包括导致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产生尼古丁依赖、损害心理健康等。青少年较成人更容易暴露于电子烟二手烟雾而受其危害[18-19]。使用电子烟对于青少年具有“入门效应”,多项研究显示使用电子烟会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吸食传统卷烟的风险[20-22]。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电子烟不仅可对孕妇造成危害,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动物试验证实电子烟可影响胚胎发育,如小气道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肺功能降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导致出生后智力下降、焦虑和多动,还可导致胚胎畸形甚至死亡[23-25]。电子烟还可通过影响胎盘血管的形成和功能使母体子宫与胚胎脐带血流量显著下降,从而导致胚胎发育不良[26]。
原文出处
电子烟的健康危害及对策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烟草病学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