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博讲坛现场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下同今天,当我们欣赏古代陶瓷作品时,除了造型各异、色彩纷呈、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外观之外,如何正确断代,了解其隐含信息,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发挥了作用。昨天,在由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主办的公益讲座“上博讲坛”上,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等文物的材料分析工作的熊樱菲,就从材料学的角度对古陶瓷进行了解读。在熊樱菲看来,陶瓷不单是土与火的艺术作品,更是各类化合物经过配方和高温烧结制成的无机硅酸盐材料。红釉瓷为什么这样“红”?上海博物馆开展古陶瓷完整器无损分析已经多年,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获取古陶瓷器的元素成分数据,从而推断该古陶瓷样品的产地、烧造年代及相关工艺信息。图说,主讲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熊樱菲这一创新应用对科学研究古陶瓷器有重要的意义。熊樱菲举例:清代是我国瓷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名品辈出,红釉瓷的制作水平更达到了历史高峰。由于过去研究瓷器的原料配方、呈色机理等都需要取样分析,因此对清代珍贵器物的科技研究很少。上海博物馆建立无损元素成分测量系统后,测试了大量的清代各类珍贵瓷器,获取到了之前很少涉及的、珍贵的红釉彩瓷名品的科学测试数据,从而对其有了整体的、更清晰的认识:清代的红釉(彩)名称虽然多达几十种,但呈色元素只有四种:铁红、铜红、金红以及比较少见的一种以朱砂呈色的“漆红”彩;色料的纯度、色料与釉料的配比、釉彩的制作工艺决定了红釉彩丰富的呈色,从而也产生了色彩各异的红釉彩瓷名品。近现代中有用铬、铀和锰作呈色元素仿烧红釉彩瓷,但在清代红釉彩瓷器中尚未发现这三种呈色元素。因此可以根据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元素测量分析和对应关系,来考察和探究古陶瓷完整器的制瓷工艺,确定其真伪,以及对其保护做出科学的帮助。青花瓷为什么这样青?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近年来,青花瓷市场表现越来越火爆,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仿品也非常多,因此青花瓷的鉴伪研究格外受到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