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鳞次栉比
道路宽敞笔直
生态环境优美
……
9月26日~27日
记者走进乌兰察布
用镜头和笔
记录乌兰察布市70年来的发展变迁
用心感受这里的发展脉搏
在2天的时间里,记者走进岱海旅游区、岱海电厂、霸王河、中欧班列以及雪原乳业、民丰种业等当地知名企业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以乌兰察布市70年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讲述乌兰察布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魅力”描绘生态秀美画卷
山是生态之基,水是生命之源。“十二五”以来,集宁区委、政府始终坚持市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创建自治区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将生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继续加强国家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和霸王河、泉玉岭河“三山两河”自然地貌,按照“既要让森林上山、也要让森林进城,既要让河水重现生机,也要把河水变成景观”的理念,全面实施了乌兰察布历史上投入最多、任务最重、施工难度最大的“三山两河”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打造了山水相依的特色城市景观。
“三山两河,生态廊道”,老虎山生态公园、白泉山公园、卧龙山以及霸王河生态公园、泉玉岭水库已成为游客旅游休闲和当地市民户外活动的首选之地。生态廊道做到“一路一景”,形成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绿色生态序列带”,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
集宁区地表结构特殊,整个城市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石多土少。近年来,乌兰察布人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建设了“岩石上的园林城市”。即在岩石上挖洞、填土、种树。如今,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从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从此荒山一去不复返,都建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
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年又获得了“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城市”“国内旅游优选目的地”称号,不仅如此还被评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虎山生态公园被国家评为ⅡA级旅游景区、霸王河被评为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3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因为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乌兰察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此投资、创业、旅游、定居。
霸王河是集宁的母亲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霸王河还是常年有水的,水质也比较清澈,但从八十年代起,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河流越来越细,越来越混浊。年市里启动霸王河治理工程,疏浚河道、筑坝固堤,绿化岸线,治理改造入河排污,修建广场园路,架设美化桥梁,各项工程分头有序地推进,经过三年的四季不停工、昼夜加班、精打细磨,一处15公里长,宽约1公里的水域绿化景观带的生态公园,跃然眼前,惊艳了集宁人。
老虎山公园、白泉山公园、卧龙山生态公园是游客旅游休闲和当地市民户外活动的首选之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健身场所的需求,三大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因山体本身石厚土薄,石多土少,为保证苗木成活采用挖大坑覆土的栽植方式,少则覆土一米,多则三米。从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从此荒山一去不复返。各类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使三大生态公园成为中心城区名符其实的“城中绿岛”“天然氧吧”,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郊游的好场所。
岱海作为“一湖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呼伦湖、乌梁素海共同担负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功能。自年开始,岱海水位持续下降,最快的时段为~年,年均下降0.米,湖面面积年均缩减2.66平方公里,蓄水量年均减少万立方米。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凉城县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决扛起了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近年来,凉城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批示、指示精神,以《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为引领,坚持“外引内治”为主导,继续巩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应急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等“两节、两补、两恢复”六项措施,使岱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今后,当地将继续坚持“内治外引”的总体思路,内治上重点实施退灌还水、节水改造、流域生态建设、水质恢复等工程,有效改善岱海湖湖水水质,外引上集中力量推进“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岱海湖湖面萎缩、水位下降的问题,坚决打好岱海水生态治理保护攻坚战,让岱海水更清、湖更美!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如今,行走在乌兰察布城中,满眼尽是优美的生态画卷。
创新引领各企业发展朝气蓬勃
创新引擎释放发展新动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土壤、水、空气清洁,农作物病虫害较少,动物疫病较轻,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绿色农畜产品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以马铃薯、乳制品、牛羊肉为代表的企业为当地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少坎坷,也走了不少崎岖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乌兰察布市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在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转化、仓储流通、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成立于年的民丰种业,总部设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公司立足“幸福农民,强大中国”的使命和“打造世界一流的马铃薯、燕麦种业及技术综合服务商”的愿景,在“敬地爱人”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形成了以马铃薯、燕麦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业务格局。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集马铃薯、燕麦研发、种子生产、分级加工、物流仓储、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之一。公司把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宗旨和社会责任,在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示范、引导、帮扶作用,全力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成立于年12月的雪原乳业,是一家专业酸奶生产加工企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高举内蒙古草原酸奶大旗,以自有鲜牛奶为原料,生产系列高端凝固型酸奶。产品销售市场已发展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三省等一、二线城市。雪原的每一滴酸奶都是地道草原特色酸奶,不添加色素,香精,增稠剂。雪原乳业在发展过程中致力打造兰格格明星子品牌,将产品系列化,从兰格格到熟酸奶,再到蒙马苏里,兰格格这个名字已经将雪原品牌基因传达的淋漓尽致。如今,诞生于年的雪原乳业,已经成为知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京蒙产业园区,由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万元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年2月1日开始试运营,至今已完成接待人次,博物馆建筑面积为平米,上下两层建筑,是一个融合展览、科普、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乌兰察布是‘中国薯都’,凯达公司又是马铃薯产业深加工基地——马铃薯深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结合凯达‘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的发展理念,凯达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要求的:‘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支持西部地区’。‘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凯达公司将世界前沿的加工技术、先进的加工设备与乌兰察布的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科技支撑,同时通过这座博物馆以及科普观光走廊宣传马铃薯文化,实现文化引领,将‘中国薯都’这张名片推广至全国、全世界”。
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专门聘请了中国顶尖设计师进行设计,一楼以马铃薯文化展示为主,二楼以科普示范、互动为主,集中展示马铃薯的发展历程、营养价值、种植加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预计在年8月底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现已开展了一系列以马铃薯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及科普活动,目前正在积极申请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
丰富的实物展示、智能机器人语音讲解、体感互动、知识问答,走进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就会发现,馆内不仅承载着马铃薯的历史文化,还结合了声光电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使游客与馆区设置进行很好地互动,更好地了解马铃薯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生产全过程,极具趣味性和体验性。
在乌兰察布建设“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铸就了“薯都”文化灵魂载体,积淀“薯都”文化底蕴,用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推动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业发展,从而以马铃薯文化扶贫,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持续增收奔小康。
乌兰察布市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让乌兰察布市经济焕发勃勃生机。无论是能源转化,还是农牧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就,都见证的是乌兰察布市近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切实成效。
乌兰察布中欧班列“朋友圈”越走越广
走得路越远,交得朋友越多。如今,乌兰察布中欧班列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越走越宽。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处蒙晋冀三省交界处,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通道。年11月20日,一列牵引着41节车箱的超长货运列车在乌兰察布市鸣响汽笛,横贯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由阿拉山口出境,全程运行8天共计公里,直达中亚最大的贸易中心阿拉木图,满载的货物被迅速分拨到中亚、西亚、欧洲腹地各大城市。这是乌兰察布开行的第一列中欧班列,这一天标志着乌兰察布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为了提升中欧班列的开行质量,强化区域优势,实现经贸强市,年1月,乌兰察布在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组建了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内蒙古亚欧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班列后续的健康稳定开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永青表示,在近三年的发展中,乌兰察布中欧班列的成果逐步显现,到达和途径的城市触角不断延伸,运输货物的品类和种类不断增加,服务当地企业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通过中欧班列引导落地了相关优势产业,卫浴7家左右,木材产业17家左右,实现了当地这两大产业发展零突破。
中欧班列开通后,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红萝卜等优质农产品首先直接远销国际市场,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给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一条“国际通道”。年,乌兰察布中欧班列还承担了民族品牌长城汽车对俄贸易的85%的任务,发运汽车多达台。而且,运输货物品类也在逐年增加,回程货物从原来只有俄罗斯木材,逐步拓展到木材、铬矿、钾肥等,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矿泉水、蒙古国的啤酒也出现在乌兰察布百姓的餐桌上。
至年,乌兰察布中欧班列开行线路增加为5条,乌兰察布-塔什干、乌兰察布-明斯克/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尔库兹克-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叶卡捷琳堡、莫斯科-乌兰察布,通行城市增加为7个,分别为塔什干、明斯克、莫斯科,伊尔库兹克、新西伯利亚、依尼亚东、叶卡捷琳堡。、年乌兰察布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列,运输货物约8.9万吨,货值约3.31亿美元。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乌兰察布市以中欧班列运营为抓手,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乌兰察布中欧班列就是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再次将欧亚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拓发展共享、互利共赢之路。目前,在国内能够延伸涵盖京津冀、中原腹地和华中、华东广大地区,带动这些地区的商品在乌兰察布集结、分装、转运;在国外能辐射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家,使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下一步,乌兰察布市将大力构建“枢纽型”开放经济,促进外贸发展,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记者手记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乌兰察布市各项事业,正展现出新的更加充沛的活力。
记者采访发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乌兰察布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开放的胸襟投身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持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拓展新格局。
乌兰察布人建通道、搭平台、促产业、改体制,重招商……全市上下动作频频,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同时,不断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近年来,我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乌兰察布“请进来”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广,“走出去”的地域越来越宽。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发展的见证者。我很荣幸看到了乌兰察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感受到了新中国70年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
汽车行驶在乌兰察布的阳光大道上,注视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楼房,倾听着一位位企业人充满激情的讲述,记者切实感受到了乌兰察布昂首迈向新时代的铿锵步伐。
今日乌兰察布,拥有中国薯都、草原云谷、中国草原酸奶之都等诸多亮眼名片,正以矫健的步伐大步前进。
其实,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乌兰察布今日的荣光,皆为序章!
在发展的路上,乌兰察布一直在奋勇争先、永不停步!
记者:张鑫
编辑:康心月
校对:王芳
审核:张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