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共和国,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年4月18日独立建国。津巴布韦在年之前原本称为罗得西亚,这名字源自于替英国在这地区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津巴布韦曾经经历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但从年用美元和南非兰特替代本国货币后,通货膨胀开始逐渐趋于稳定。津巴布韦是非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农业、矿业为经济三大支柱,津巴布韦以出产优质鳄鱼皮而闻名,有鳄鱼之乡的誉称。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在中世纪时代,该地曾存在一个绍纳人(Shona,属于班图(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并且遗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大津巴布韦古城(也是津巴布韦的命名由来),以此城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国(MunhumutapaEmpire)通过与来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队贸易。旅游业曾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接待游客人数一度年均增长20%,同期旅游收入增加25%。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达亿津元,成为津主要创汇部门。津劳动力总数中有4.5%从事旅游业,另有4%从事与此相关行业。
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津农村地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农村村社的传统社会,酋长和头人是农村村落的领导人。绍纳族的酋长和头人按兄终弟继,然后再长房长子的继承顺序。恩德贝莱族社会的酋长和头人按父死子继的顺序。随着津与外界交往日多,城镇中的津巴布韦人开始崇尚“新风尚”,一夫一妻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传统风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地区,婚姻关系和财产继承仍带有较明显的原始社会的遗风。由于津农业传统影响深厚,津人民非常看重牛、羊等家畜在其生活的作用,把它们视为婚丧、生日和馈赠外宾的至高礼物。例如,年,穆加贝总统举行婚礼,穆家乡人民以牛羊作为穆的结婚贺礼。
津巴布韦人受教育程度在非洲国家中较高,比较注重礼节,待人彬彬有礼,热情友好,对老人、妇女尊重谦让。无论在任何场合,津巴布韦人均注意语言美,即便见到不认识的人也会主动问候。在社交场合,津巴布韦人多采用握手的方式问候致意;见到非常熟悉的朋友,也会热情拥抱,相互左右各亲吻一下对方的面颊,但这仅是礼节性的。妇女见到长者或尊贵客人时一般下蹲请安。津巴布韦人有见面送礼的习惯,礼物种类繁多,有当地土特产、牛、羊以及津石雕、铜版画等。客人在接到礼物后,应表示感谢,然后交换礼物。切忌拒绝对方的礼物,因为津巴布韦人认为,拒绝礼物是对对方极大的不尊重。
津巴布韦遗迹津巴布韦主要景点之一,是南部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石造建筑遗迹。由曾经在11--19世纪繁荣一时的摩诺摩塔巴王国,在11世纪建造完成。西诺亚洞是津巴布韦的一处古人类穴居的遗址,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处古代文化遗迹景点,位于首都哈拉雷西北公里的山区,坐落在一片高低起伏不平的丘陵之中,于公元年被发现。
哈拉雷
哈拉雷是津巴布韦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津巴布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国境东北高原上。海拔米,年降水量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8℃。哈拉雷始建于年,当时英国殖民者为侵略津巴布韦而兴建的城堡。19~20世纪,殖民者不断进行城市扩建,城市初具规模。年设市。哈拉雷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产值仅次于布拉瓦约居全国第二。有金属冶炼、卷烟、炼油、化肥、纺织、造纸、橡胶、金属加工、食品、车辆修配等工业部门。因其周围60千米地下遍布铬矿,故有铬都美称。为世界较大的烟草集散市场之一,每年3~11月各国烟商云集,交易繁忙。哈拉雷有个颇为时尚的别称:非洲小巴黎。城市中南部的商业区是哈拉雷的心脏,在那里,时尚的大型购物中心、现代化的商贸金融区掩映于浓郁绿阴之中,让人恍若漫步于香榭丽舍大道。在哈拉雷,现代文明的魅力无处不在。每一个街角,每一道门口,都能找到属于哈拉雷式的惊艳。
哈拉雷旧称索尔兹伯里,是津巴布韦首都和最大城市。在东北部高原上,海拔米。人口86万(年),年降水量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8℃。常年凉爽如春,四季宜人。建于年,早期是英国殖民者为侵略马绍纳兰而建立的城堡。附近多铬矿和金矿开采。周围是津巴布韦最富庶的农牧业区。商业繁荣,农矿产品贸易甚盛,是世界最大的烟草集散市场之一。哈拉雷气候宜人,终年草木葱郁,百花盛开。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无数个井字。林荫大道宽阔整洁而幽静,多公园、花园,其中有名的索尔兹伯里公园中有模拟维多利亚大瀑布的人工瀑布,奔腾澎湃,一泻而下。市区的中南部为商业区,北部和东部是高级住宅区,有一幢幢围有树篱,拥有花园、草坪和游泳池的小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