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谚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说的是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其寿命都是有限的,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天。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作为组成我们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同样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大众所熟知的血液红细胞,在人体中承载着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确保组织器官正常工作的“重任”,它们的寿命,无疑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到底什么是红细胞寿命RBCS呢?医学专家指出,红细胞寿命指的是红细胞自骨髓释放,在外周血中存活的时间。这一过程,就好比人的一生:胎儿成熟,从母体呱呱坠地,如夏花绚烂般诞生,历经几十载,完成自身使命,终其天年似秋叶静美般离去。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矢伤——相关研究文献指出,一般来讲,正常人体红细胞寿命为70—天,平均是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红细胞寿命会表现出显著缩短的迹象。这些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红细胞本身有问题,比如,临床上常见的地中海贫血,由于生成的红细胞中珠蛋白肽合成障碍,导致了慢性溶血,从而使得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二是红细胞生存环境发生了“恶化”,例如,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异常,血液中长期累积的毒素加快了红细胞的破坏,最终也表现为红细胞寿命的缩短。
那么,测定红细胞寿命对于我们普通民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年,中国血液学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红细胞寿命小于50天即可确诊溶血。没有红细胞寿命这一指标,就没有溶血的确切定义。显而易见,红细胞寿命的测定,对于溶血性疾病的诊疗,如地贫、蚕豆病、新生儿黄疸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少临床研究表明,作为一项基础的生理指标,红细胞寿命对于贫血发病机制的诊断、对于黄疸类型的鉴别、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MDS/再障/淋巴瘤/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疗效观察和最佳用药剂量控制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疾病在初发阶段,临床上并没有显著的症状,一些常规检查根本不能发现问题。因为,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有6~8倍的代偿能力,当红细胞死亡速率提升到正常情况的6~8倍,血常规中用于反映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指标可能并没有任何变化,但是红细胞寿命RBCS这一指标却能敏感地降低到原来的1/6~1/8,捕捉到红细胞正在加速死亡这一重要信息,从而帮助医生清楚地了解到患者潜在的健康风险和未来的病情走向。可以说,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寿命就是一面“照妖镜”,可以让众多附着在我们身体的疾病“恶魔”无处遁形。
过去临床上,测定红细胞寿命的方法是51Gr标记法。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熟悉,原因在于,此种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现在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具体操作是——抽取静脉血与放射性51铬酸钠混合标记后回输,定期采血,通过观察血液中放射性元素的消失速率来推算红细胞的寿命。此方法不仅需要反复采血,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和辐射风险,而且耗时漫长(一个月左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临床诊疗的需要。
当前,国内已医院率先引进由深圳市先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国家级创新型二类医疗器械——红细胞寿命测定呼气试验仪。据悉,该款仪器是世界首创,技术先进,通过测定红细胞破坏后降解的产物一氧化碳的浓度来计算红细胞寿命。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完全无创,只用吹一口气,不到15分钟就能准确无误地得到结果。当前,红细胞寿命医院如火如荼的开展,有意向做此检查的病友可提前预约,适时前往测定。
以上就是关于“关系到每个人,不得不看!你的红细胞寿命有多少天?”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