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翡翠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种水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色温下,能有不同的表现,显示出她那无与伦比的芳容,精彩缤纷,特别神奇。今天阿冰就来跟大家一起探析一下翡翠色的形成原因,我们慢慢地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在翡翠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色化期”,翡翠的“色化期”是指翡翠中的绿色与紫色的形成时期。翡翠的色化期,开始于喜马拉雅运动初期,约万年前,也是阿尔卑斯运动的末期。喜马拉雅运动是一个强烈的造山运动,缅甸地区所受影响特别强烈。在其影响下,岩层收到强烈的挤压变形,并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岩浆浸入、变质作用等。此时的硬玉岩在巨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并伴随有频繁的热液活动。所有这一切都加剧了硬玉岩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使缅甸硬玉岩发生了实质性的彼岸花,硬玉岩才真正意义上的翡翠。因动力变质作用而发生的交代作用,使原本无色的硬玉矿物出现了绿色与紫色,这叫翡翠的色化。同时因动力变质作用而发生的糜棱岩化作用,使原本结构疏松的硬玉岩变成了质地坚硬、致密、通透的翡翠。(因糜棱岩化强弱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翡翠的种,糜棱岩化作用越强,叠加的次数越多,翡翠中基质的含量就越高,碎斑的粒度及硬玉晶粒就越细,翡翠的种质就越好)。绿色的形成机制——铬是翡翠中致绿的元素,但是它必须参与到硬玉的晶格中才能呈现绿色。而铬离子是怎么来的呢?铬离子主要来源于角闪石,是角闪石在强烈动力变质过程中所析出的铬离子。翡翠在动力变质作用阶段,因受定向压力作用而发生强烈变形、破碎、粒子化及糜棱岩化,尤其是硬玉与角闪石的结合部比较薄弱,容易出现裂隙,这就为溶液的浸入、循环和物质组分的迁移打开了通道。由于定向压力下的矿物都是不稳定的,角闪石中的铬离子会转入到裂隙溶液和间隙溶液组分中,并在其浓度差和压力差的驱动下发生扩散、渗透而迁移。迁移过程铬离子置换了硬玉晶格中的铝离子,重结晶硬玉就呈现了绿色。这就是翡翠的色化现象。由于扩散作用的驱动力是铬离子的浓度差,当铬离子从角闪石由近而远扩散时,铬离子浓度会不断降低,于是形成的绿色也就越来越淡。这种现象称为“癣喷色”,癣夹绿的成色机制也是如此,也就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色根还没化开。其形成机理也能很好的印证业内常说的“龙到处必有水”。图1满绿翡翠原石图2色根未完全化开及色随扩散变淡图3癣加绿翡翠紫色的形成机制——紫色与锰离子有关,也与翡翠的形成所遭受的静态重结晶作用有关。关于锰元素的致色机理跟上述铬元素一样,此处就不再累赘介绍。紫色翡翠的静态重结晶发生在动力变质作用的晚期,而且是在温度升高及卸压条件下发生的。硬玉岩通过后期静态重结晶作用的改造,使早期强烈糜棱岩化的细小硬玉发生重结晶,从而改造了早期的变形结构。于是硬玉晶粒便重新结晶增大,使其基质明显变粗,基质合碎斑的颗粒度差异明显变小,同时还使边界不规则的硬玉晶体趋于形成具有平直边界的多面体,这种作用也会使硬玉再度发生晶格错位变形,从而使硬玉中铁离子内部的电子跃迁及电子转移,这样翡翠就出现了动力色——紫色。硬玉的静态重结晶作用会使先前强烈的糜棱岩化消失,致使紫色翡翠的致密度和通透度变得相对较差,因而会出现“十莼九木”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紫色翡翠的种一般都不是很好,颗粒度和通透性都一般的原因。图4紫色翡翠原石今天就跟大家简要探析了一下翡翠色的形成原理,与对翡翠、翡翠原石感兴趣的朋友共勉,也欢迎玩家、学者来与作者共同探讨、研究。作者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地质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