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和氏璧下落不明
还记得小学课本中的将相和吗?里面的和氏璧可谓价值连城,秦王欲拿15城交换,之后秦一统天下,和氏璧自然落入嬴政之手,之后下落不明,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说纷紜,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璽,歷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為传国玉璽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二、秦朝十二铜人流向何方
秦朝一统天下后,嬴政命人铸造十二铜人,这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为何而铸,流向何方至今不明,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三: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发掘秦始皇陵墓中,秦始皇的兵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年,美国在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摄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谜。
四:武则天无字碑
树碑立传,是古代下葬的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天的墓上无任何字,有人说此举的用意是让后人评说,有人说是功德不能用文字表达等等。武则天为自己立了一尊无字碑。为何无字?有人言,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一生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五《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卷(目录占60卷),册,约3.7亿字。编成后一直藏于深宫,真正接触过此书的人并不多。嘉靖间重录《大典》,至隆庆元年()完成即为副本,其残本保存至今。至于《大典》正本,不但目前未发现有任何踪迹,而且嘉靖后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正因如此,关于《大典》正本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谜。
六:地动仪,自从公元年张衡造出了地动仪,仅在公元年记录了一次陇西地震后,“地动仪”就仿佛一阵烟尘般,消失在历史的深壑。年,考古学家王振铎历经数年,考证研究终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张衡地震仪模型,是根据王振铎的设计复原的。
七,关羽青龙偃月刀:据三国志记载并未提出关羽所用武器是青龙偃月刀,而关于关羽的打斗用词多次出现“刺”这个词,所以推断应该是可以用于刺杀的长槊或长矛。不过根据“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来看,如果持长矛,很难做到“斩其首还”,刀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至于叫不叫青龙偃月刀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