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简介

一、技术简介

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区域的土壤注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层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毒性相对较小的物质,达到修复的目的。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等;常见的还原剂有硫化氢、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多硫化钙、二价铁、零价铁等。

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可以处理包括石油烃类、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酚类、MTBE(甲基叔丁基醚)、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等大部分有机物(由化学氧化法处理),以及重金属类(如六价铬)和氯代有机物等(由化学还原法处理)在内的多种污染物。修复工程中,如果土壤存在腐殖酸、还原性金属等物质,将会消耗较多的氧化剂;而渗透性较差的土层(如粘土)会使药剂传输速率减慢;另外还可能会存在产热、产气等不利影响,同时,土壤的pH值也会对反应产生较大影响。

二、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的体系组成主要有:

1.药剂制备/储存系统:包括药剂储存罐、药剂注入泵、药剂混合设备、药剂流量计、压力表等

2.药剂注入井(孔)

3.药剂注入系统(注入和搅拌):包括药剂储存罐、药剂注入泵、药剂混合设备、药剂流量计、压力表等

4.监测系统

三、前期准备

施工前需要经过充分的试验研究确定药剂处理效果和投药量,并通过中试试验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设计参数,确定注入点的水平和垂向有效影响半径、土壤结构分布、污染去除率、反应产物等;作统设计时,还需重点考虑注入井布设的间距和深度、药剂注入量、监测井布设的间距和深度等;注入井的数量和深度根据污染区的大小和污染程度进行设计。还可以通过建立场地概念模型、反应传质模型等方式指导系统设计和运行。另外,要注意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化学药剂的安全操作以及修复产生废物的管理。

四、主要实施过程

1)处理系统建设:依据和现场中试试验确定的注入井位置和数量等参数,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建立起处理系统。

2)药剂注入过程:依据前期实验确定的药剂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选择适用的药剂。再结合中试试验,确定注入浓度、注入量和注入速率,通过药剂搅拌系统对药剂进行充分混合,然后注入药剂,药剂注入过程中做好对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实时监视。

3)开展修复中及修复后的监测。主要包括对污染物浓度、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的监测,如果污染物浓度出现反弹,则需要进行补充注入。

五、维护和监测

原位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的运行维护相对简单,只需对药剂注入系统以及注入井和监测井进行相应的运行维护即可。

监测包括修复过程监测和修复效果监测。

1.修复过程监测通常在药剂注射前、注射中和注射后很短时间内进行,监测参数包括药剂浓度、温度和压力等。若修复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或场地正在使用,则还需要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爆炸下限(LEL)等参数进行监控。

2.效果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依据修复前的背景条件,确认污染物的去除、释放和迁移情况,监测参数为污染物浓度、副产物浓度、金属浓度、pH、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若监测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上升,则说明场地中存在未处理的污染物,需要进行补充注入。

六、关键技术参数或指标

影响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修复效果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药剂投加量、污染物类型和质量、土壤均一性、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pH和缓冲容量、地下基础设施等。

(1)药剂投加量:药剂的用量由污染物药剂消耗量、土壤药剂消耗量、还原性金属的药剂消耗量等因素决定。由于实施工程中可能会在地下产生热量,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挥发到地表,因此需要控制药剂注入的速率,避免发生过热现象。

(2)污染物类型和质量:不同药剂适用的污染物类型不同。如果存在非水相液体(NAPL),由于溶液中的氧化剂只能和溶解相中的污染物反应,因此反应会限制在氧化剂溶液/非水相液体(NAPL)界面处。如果LNAPL(轻质非水相液体)层过厚,建议利用其它技术进行清除。

(3)土壤均一性:非均质土壤中易形成快速通道,使注入的药剂难以接触到全部处理区域,因此均质土壤更有利于药剂的均匀分布。

(4)土壤渗透性:高渗透性土壤有利于药剂的均匀分布,更适合使用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由于药剂难以穿透低渗透性土壤,在处理完成后可能会释放污染物,导致污染物浓度反弹,因此可采用长效药剂(如高锰酸盐、过硫酸盐)来减轻这种反弹。

(5)地下水水位:该技术通常需要一定的压力以进行药剂注入,若地下水位过低,则系统很难达到所需的压力。但当地面有封盖时,即使地下水位较低也可以进行药剂投加。

(6)pH和缓冲容量:pH和缓冲容量会影响药剂的活性,药剂在适宜的pH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的化学反应效果。有时需投加酸以改变pH条件,但可能会导致土壤中原有的重金属溶出。

(7)地下基础设施:若存在地下基础设施(如电缆、管道等),则需谨慎使用该技术。

七、修复周期及参考成本

修复周期与污染物特性,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埋深和分布范围密切相关。使用该技术清理污染源区的速度相对较快,通常需要3-24月的时间。修复地下水污染羽流区域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通过设置抽水井,促进地下水循环以增强混合,有助于快速处理污染范围较大的区域

处理成本与特征污染物、渗透系数、药剂注入影响半径、修复目标和工程规模等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注入井/监测井的建造费用、药剂费用、样品检测费用以及其他配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6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