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从青铜到铁剑,从防身到装饰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史,从原始的赤手空拳到全副武装,从个人单挑到排兵布阵,武器在战争中的挥的作用不断提升。有些武器虽然退出历史已被遗忘,但有些一直在我们情怀中保留,甚至是我们的儿时的梦想——仗剑天涯。

剑最早出现于西周。西周柳叶剑,剑身较短、细,剑身呈柳叶型,没有剑格,茎窄细,长度也不过三十厘米。虽然没什么攻击性,但样式花哨。西周中期后出现了曲刃剑,剑身中部有脊,曲刃,两边刃中有明显凸起的节尖,剑茎较短,扁柱形,与剑脊连为一体,使用时需要另加剑柄。这种形式的短剑,主要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相较于西周早期短剑身,曲刃剑分长剑和短剑两种,长剑可以用于防身,短剑可绑到木棍上当枪用。剑在北方少数民族手中开始发挥作用。

春秋前期,中原地区的的剑还沿袭着西周短剑样式,只能近身防护,不能用于格斗。春秋后期剑从短身变为长身,样式开始统一,作为后来者居上的南方吴、越、楚等地的铸剑技术超过中原地区。这些地区还出现了“双子档”欧治子、风胡子、“夫妻档”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此时铸剑师已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了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使得铜剑出土后还光亮如新。剑也从西周的观赏性转变为实用性。

春秋时还出现了钢剑和铁剑。铜镡(xīn)(格)钢剑,经科学分析剑镡(剑柄末端的突起部分)为铜,其余为碳钢,其含碳量约为0.5%,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钢制武器。金镡金首铁剑,剑身为铁质,剑镖及剑首为金质,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少数春秋时期铁器之一。当时铁较为稀少珍贵,所以在铁剑上附以金质剑镡和剑首以视重视。

战国时剑成为短兵器的主要类型,铸剑技术也达到成熟,鼎盛阶段,出现了双色剑。战国时剑首突起,剑柄与剑身一体,剑身更窄长,刃部前端都略有弧曲,剑的装饰丰富多样。北方也出现了铸剑大师徐夫人。

双色剑即剑的中脊与两刃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泽。这是因为铸造时分开铸造,先铸首、茎和脊,再铸两刃。铸剑脊时,锡较少,铅较多,色浅绿。剑刃锡较多,色黑亮。这样既保证了两侧剑刃的锋利,又有效地增强了格斗中剑体中脊的抗震性能,从而剑不易折断。双色剑南楚出土较多。

玉具剑,在剑与剑鞘上装饰玉器的剑。标准的玉具剑应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玉饰。玉具剑从春秋出现后,经过战国,到汉时期发展到高峰后便不再流行。

秦统一时正处于铜、铁兵器过渡阶段,没有完成向铁器过渡,秦朝还是铜制剑。秦国青铜剑与春秋战国剑相比剑体更长;剑茎由战国时的扁茎、筒茎、柱茎变为扁平茎;茎部无箍、无格;秦剑剑身表面经过防锈铬盐氧化处理;青铜剑的锡含量达到18%-21%,锐利程度超过前朝。秦朝还有一种类似短剑的铍,铍身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近茎处装“一”字形格。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但比矛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

汉朝从铜器过渡到铁器,到东汉钢铁剑也彻底取代了铜剑。汉朝铁剑朝着更长、更窄、更尖锐三个方面发展,剑也从防身武器转化为格斗兵器。后又因为刀的兴起,剑逐渐退出了战场,成为佩饰。汉朝以后,锻造水平最高的属西夏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宋朝苏轼给予很高的评价,宋钦宗也曾随身佩戴。

西夏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6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