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红宝石,据估计有%~90%是经过人工不同程度优化处理的产物。红宝石的人工优化处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热处理。人们发现,把红宝石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常可使红宝石的颜色获得改善,透明度有所提高,还可消除部分色带和某些内含物,愈合部分裂隙,使本来品质较低的红宝石变成较高档的红宝石。
目前,红宝石的这一加热处理技术已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泰国,这一技术已十分普及,以致在那里已很难找到未经任何处理的真正天然红宝石。由于热处理是一种纯物理学的方法,人们认为可以理解为是弥补了大自然的不足。因为事实上,天然矿物(包括红宝石)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它也会反复遭受到大自然热力作用的影响,如地球深部的地热,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带来的热等等。
另外,也由于目前热处理已非常普遍,而它的鉴别又不是十分容易,所以时下珠宝界已对这种处理普遍认同,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允许的,可以和真正的天然红宝石等同,无需特别声明,予以等价出售。即使被识别出来,也不认为这是欺诈近年,在来自泰国的红宝石中人们发现除了单纯热处理的红宝石外,还有一些除热处理外,又同时采用玻璃充填技术处理的红宝石。
后者由于有人为的外来物质的加入,所以被认为是不能接受、必须声明的。自然,它们的价格不能与天然红宝石等同。已知所用的充填物有胶、普通玻无璃和铅玻璃等。经充填后,红宝石中的裂隙或空洞常不易发现(尤其是铅玻璃充填)。但在显微镜下,常可发现充填处的光泽与主体有异:有的还可见因其硬度稍低而呈现微微四下:充填物内部有气泡存在:在荧光灯下有不同于红宝石的荧光等特征。
如果用荧光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则可发现它含有硅、铅或有机物这些红石中不应存在的物质。红宝石的人工处理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人工染色。这是一种十分低级的处理方法,在10倍放大镜下通常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染色剂沿裂隙分布的特征。也有人采用镀膜法来改善红宝石的颜色,即在那些浅色的刚玉类宝石的表面镀覆一层红色的有机薄膜。用此法处理的红宝石不会看到染色剂沿裂隙分布的现象,但却可以发现红宝石的红色仅是表面薄薄的一层,而且由于薄膜的硬度偏低,易于受到磨损,甚至脱落,漏出内部“败絮其中”的本质,所以现在也很少采用。
当今技术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采用种崭新的技术来替代镀膜法,这就是所谓的扩散处理技术。我们已经知道,红宝石的红色来自微量氧化铬的混入。扩散处理法就是人为地通过化学处理的手段,让外界的化学试剂中的氧化铬在高温高压的帮助下渗入到刚玉的晶格中去,从而使那些无色的刚玉获得产生红色的本领。扩散处理法所获得的红色,是人为外来物质添加的结果,虽然它的呈色机理与天然红宝石完全一样,而且也不会因时间而褪色,但人们还是把这种方法视为是一种处理,是需要声明的,不能等同于天然红宝石出售。
免责声明:作者只是珠宝研究爱好者,所以资料来源收集与摘录,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我马上下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