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也不是实心的球体,而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核很小,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内: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彼此抵消。
3.相对原子质量
(1)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其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换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省略。
(4)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5)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是一种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也证明碳原子不止一种。例如还有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7)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
(1)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质量之比。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层最少的1层,最多的7层。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2个;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属于同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6.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原子的结构图
2.几个量的关系(X):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关于原子内的几个决定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注意: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同一类原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不同类原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铁原子中,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存在中子。最常见的氢原子(普通氢原子)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却没有中子。
(5)因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又因为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所以其密度特别大。
(6)原子核的性质:位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却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的质量,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简称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1.离子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注意:
离子形成的过程中改变的是核外电子,其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不会改变。
阳离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铵根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硫酸根离子()。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电子层减少1层。
(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4.离子符号
(1)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易错警示离子符号的书写注意三点
(1)电荷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上方
(2)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
(3)电荷是1个时,不写数字,只写正负号。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5.物质由微粒构成
1.如何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正确书写粒子符号
(1)确定粒子属于哪种元素。由于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应根据质子数来判断元素,质子数相同的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2)确定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主要根据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来判断,即原子: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2.原子变成离子,哪些方面没有变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
不一定改变的:电子层数
1.关于原子结构:
①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绝大多数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含1个质子,无中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②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④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⑤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2.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3.判断是否为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一个电子层时为2)个电子的是相对稳定结构。
4.判断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电子层的除外)相同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1、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原子之父”的美誉。
主要观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模型:铅球模型。
2、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是可分的。主要观点: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原子模型:西瓜模型或叫“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
3、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一少部分α粒子方向发生了偏转,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
实验解释: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说明原子中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是电子的运动空间。一少部分α粒子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主要观点: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处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质量占原子绝大部分、体积非常小(如原子为10层大楼大小,原子核约为樱桃大小)。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量可以忽略、运动空间相对较大、时刻围绕原子核在做高速运转。
4、原子和分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的提出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例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例2.如图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0,核外电子数为8
B.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6个电子
C.氧原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
D.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例3.在原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电子层数B.质子数
C.中子数D.核外电子数
例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带电的原子是离子
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C.实验室中常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D.纤维素作为六大基本营养素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
例5.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对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13
B.该原子易失去电子
C.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考向一、原子的结构
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原子序数为24,则中子数和质子数都为24
C.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在反应中若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
氯离子(Cl﹣)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
4.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质子数为8B.该原子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
C.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5.如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由图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8D.硫原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
6.根据给出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阳离子B.②的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
C.③为金属元素D.④的化学性质稳定
7.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
C.它有3个电子层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
13.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D.相对原子质量代表各类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
14.某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种碳原子(6个质子和6个中子)实际质量的2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2B.12C.24D.36
15.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俄美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拥有个质子的新元素.使用粒子回旋加速器,生成了6个拥有个质子的新原子,其中的5个原子有个中子,另一个原子有个中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B.这6个新原子其中有个中子的5个原子与另一个原子是同位素原子
C.这6个新原子其中有个中子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这6个新原子其中有个中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个
16.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a千克,另一个原子的质量为b千克,则另一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a/12bB.12a/bC.b/12aD.12b/a
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2.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在原子内部的分布情况为( )
A.三种粒子均匀地分布于原子内
B.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C.质子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中子绕核高速旋转
D.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4.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5.手机中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已知锂离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下列有关锂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锂离子核外电子数为3B.相对原子质量比锂原子小得多
C.锂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D.锂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的化学性质相似B.②的粒子符号为Na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④中x可能为8
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由Cl-和Na+构成
B.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C.Cl-的质子数比电子数多1
D.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9.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汞B.氯化钠C.C60D.硫酸铜
10.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只能为10B.X为非金属元素
C.微粒M的化学性质不稳定D.X为12时,M为阳离子
11.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以下是二者相同点的有( )
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中的电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下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bcdB.abcC.bcdD.ad
13.下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B.三种微粒对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三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D.三种微粒都是原子
14.下图形象说明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西瓜比作一个“碳-12原子”。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碳12原子像西瓜一样大
B.氧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的1.4倍
C.碳12原子质量比氧原子质量大
D.氧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是16,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15.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B.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6.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氦气B.氢气C.氯化钠D.金刚石
1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18.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B.2mC.mD.不能确定
19.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Br。
(1)图中=________;Br属于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下列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
20.某微粒结构示意图如图:
(1)x表示___,y表示___.(2)当y=8时,若该微粒为中性原子.则x=___.(3)当y=8时,若该微粒带有两个单位负电荷,则该微粒符号为___.
例1.
C
图中a表示电子,b表示中子,c表示质子。
A、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题中信息知,图中c表示质子,所以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选项A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因此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选项C正确;
D、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D错误。故选C。
例2.
D
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6-8=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为8,故A不正确;
B、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故B不正确;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则氧原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但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得到该信息,故C错误;
D、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故D正确。故选D。
故选D。
例3.
B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在原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故选B。
例4.
D
A、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是离子,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室中常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选项说法正确;
D、人体摄入的纤维素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不能被人体吸收,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例5.
C
A.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铝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3,此选项正确;
B.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此选项正确;
C.由“金”字旁可知,铝元素为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D.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此选项正确。
故选C。
原子的结构
1.
B
A、由图可知,带正电的α粒子遇到原子核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不符合题意;
B、由该实验不能得出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量α粒子的运转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有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物质,故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A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不正确。故选A。
3.
C
A、氢原子没有中子,故A错误;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故B错误;
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氯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个,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故C正确;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D错误。
故选C。
4.
D
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故A正确;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故B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C正确;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D不正确。故选D。
原子结构示意图
5.
B
A、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不符合题意;
B、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符合题意;
C、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即:2++6=16,则=8,不符合题意;
D、硫原子的最外层得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2=8,硫原子变成离子,符号是S2-,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C
A、①的质子数是11,电子数是10,质子数大于电子数,是阳离子,故A正确;
B、由微观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②的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故B正确;
C、③的质子数是17,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7.
B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达的含义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即可:圆圈表示原子核,里面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上面的数字表示所在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A.﹢12表示它的核电荷数为12,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故A选项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无法得知该原子的中子数,也就无法计算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但一定大于12。故B选项错误;
C.弧线表示电子层,该原子结构示意图由三条弧线构成,所以它有3个电子层。故C选项正确;
D.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所在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面一条弧线上的数字为2,所以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故D选项正确。
8.
A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但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却属于稳定结构,故比较元素化学性质时可看做8。另外,在判断时一定要注意此方法适用范围是原子结构,离子结构不能据此判断。
A.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却属于稳定结构,所以比较元素化学性质时可看做8,与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两者化学性质相似。故A选项正确;
B.两者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但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选项错误;
C.两者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但由于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要看做8,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选项错误;
D.两者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但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故D选项错误。
离子
9.
B
金属和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水由分子构成。
A.锌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选项错误;
B.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B选项错误;
C.氢气由分子构成。故C选项错误;
D.水由分子构成。故D选项正确。
10.
C
A、该微粒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表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B、该微粒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
C、该微粒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表示阳离子,符合题意;
D、该微粒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A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A为阴离子,B、C为原子,D为阳离子;故选A。
12.
D
A、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考向四:相对原子质量
13.
C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故A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所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故B说法正确;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相对原子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相对原子质量代表各类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4.
C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由题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种碳原子(6个质子和6个中子)实际质量的2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2=24。故选:C。
15.
D
A、新元素的质子数为,则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新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故正确。
B、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故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新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其中子数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其中子数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故正确。
D、新元素的质子数为,则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新元素原子的电子数为,故错误。故选:D。
16.
D
根据公式可得: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标准碳原子的质量×1/12=b/a·1/12=12b/a,故D选项正确。
1.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只有一种氢原子不含中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故选D.
2.
D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个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很大空间里运转;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质子与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故答案为:D.
3.
A
根据A选项的题给信bai息,“运用激光光谱du技术观察化学反应时分zhi子中原dao子运动”,所以原子核内zhuan部结构无法观察,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B、C、D选项中涉及到的原子运动、分子的形成、分子分成原子、根据题给信息是能够观察到的,故B、C、D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A
4.
D
A、该原子的最外层已达8个电子,结构比较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故不易得失电子.
B、该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B不正确.
C、该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C不正确.
D、该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除稀有气体外),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D正确.
故选D.
5.
D
A、锂离子是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所以锂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故A错误;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锂原子和锂离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所以锂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锂原子的相同,故B错误;C、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与质子数相同,所以钠离子中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为+3,故C错误;D、锂离子是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所以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故D正确.故选:D.
6.
D
A、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A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故B错误;
C、电子的质量相当小,得失电子对原子质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故C错误;
D、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7.
D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原子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非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样的化学性质相似。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
A.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B.②所示的粒子符号为Na+;
C.③在化学反应中得失去电子;
D.④为离子时,X可能为8。故选D
8.
A
A、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因此NaCl是由Cl-和Na+构成,选项A正确;
B、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例如大多数氢原子核中就不含中子,选项B错误;
C、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Cl-的质子数比电子数少1,选项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因此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选项D错误。故选A。
9.
A
汞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60由分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故选:A。
10.
D
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X,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
A、若该粒子是原子,则X=10;若该粒子是阳离子,则X=11或12或13;若该粒子是阴离子,则X=9,8或7,选项说法错误;
B、若该粒子是原子,则X=10,是稀有气体元素;若该粒子是阳离子,则X=11或12或13,属于金属元素;若该粒子是阴离子,则X=9,8或7,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C、微粒M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定,选项说法错误;
D、X=12时,该粒子是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
D
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其区别是C-12的质子数是6,中子数是6;C-14的质子数是6,中子数是8;根据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从而使原子的质量出现差别.故选D.
12.
D
由于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所以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例如c和d;因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但所占的体积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例如b.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α粒子是直接穿过,且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α是不可能向原子核靠近的,应该远离原子核.故选C.
13.
B
A、据图可以看出,第一个图示和第三个图示是离子,其中核内质子数为13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3,不相同,错误;
B、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是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C、核内质子数不同,不是同种元素,错误;
D、据图可以看出,第一个图示和第三个图示是离子,错误;
故选B.
14.
D
A、根据原子大小主要跟原子电子层数有关,原子十分微小,不能说碳12原子象西瓜一样大;故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氧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的4/3倍,故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碳12原子质量小于氧原子质量,故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相当于16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质量,所以氧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是16;故D正确;
故选D.
15.
A
A、圆圈的数字表示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变成离子,得失的是核外电子内,质子数不变容;故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C、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故错误;
D、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8,故错误;
故选A.
16.
C
A、氦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B、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的,故C正确;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C.
17.
D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原说法错误,故A错误;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如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故B错误;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说法错误,分子和原子之间不好比较大小,故C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8.
B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2分之一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可以来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故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故硫原子的质量也应该是氧原子质量的2倍,故答案是B
19.
(1)7;非金属;(2)C;E.
(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35=2+8+18+X,所以X=7;在汉字中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属于金属元素,其它属于非金属元素;所以溴属于非金属;
(2)最外层电子数是8(一个电子层的是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所以C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所以与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是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1)7;非金属;(2)C;E.
20.
(1)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2)18;(3)S2-
(1)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x表示核内的质子数,y是最外层的电子数.(2)当y=8时,若该微粒为中性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x=18;(3)y=8时,该微粒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则X的值为:2+8+8-2=16;该微粒为硫离子;故答案为:(1)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2)18;(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