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秦始皇有高科技武器的说法基本上全部都是谣言,例如比较出名的“形态记忆合金”,这个谣言最早大概是在小时候的百科全书上看见,大体上是说兵马俑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柄剑,被一具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
秦剑的谣言
关于这个谣言秦佣馆考古队队长、主持和参加了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刘占成先生,亲自在论文《秦俑坑铜剑考论》中辟谣。
秦兵马俑他是这么说的:
秦剑长窄而薄,合金成分含锡量又超过了20%,。以前流传的“这些青铜剑的韧性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谣言是秦剑两千年不朽是由于其采用了镀铬,这是现代有了电解技术后才发明出来的工艺,而秦朝却在两千多年前不知靠着什么掌握了。
这里说一句,这个谣言算是半真半假,真的地方在于秦剑确实有极个别的检测到了铬,除了秦剑之外,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甚至更古早的西周以及后世的汉朝都出土过类似的情况,那么当真是两千年前甚至三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电镀技术了吗?
越王勾践剑
要知道这么大的发现,连网络营销号都知道的事情,我国的专家学者怎么可能不对其进行研究,何堂坤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专攻金属技术史、手工业技术史的研究,他对目前出土的至少六件上面含铬的古兵器进行分析,他首先提出关于铬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人工渗入,二是土壤污染,他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远大于第一种,首先如果是人工镀铬,那么应该会出现第二次着色,然而这在自西周至汉朝出土的含铬兵器上全部未曾发现。
其次网络上说镀铬是为了防兵器腐坏,但实际上镀铬的出土兵器中有一些是箭镞,箭镞作为大规模消耗品,说要搞防腐本身就不合理,同时如果真要防腐渡锡即可。并且所谓越王勾践剑、秦剑因为镀了铬好似崭新一样也是谣言,所有含铬的武器都有一定程度的腐坏,现在看到的其实是清理后的样子。
同时含铬的兵器表面铬含量的波动极大,这又完全不像是人为更像是偶然的土壤污染,最后何堂坤先生根据自己对金属史的理解和查阅资料均为发现古代有任何关于人工镀铬技术的记录。综上,何堂坤先生认为自西周以来所有出土的含铬兵器其实都是土壤污染所致。
秦兵马俑关于秦剑另有一个谣言,是说兵马俑中作为青铜兵器的秦剑,其在性能上甚至超过了六国的铁兵器,首先,先限定兵马俑,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绝对没有这种情况,仍然是刘占成先生的论文《秦俑坑铜剑考论》,他经手的秦剑不知有多少,然而根据现代的金相分析,秦剑的许多含锡量超过了20%,而超过了这个数值,实战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会被木棍打断的窘迫情况(注意他说的不是现代过了;两千年的秦剑而是模拟当年的情况)。对此,刘占成先生提出的观点是兵马俑的许多秦剑可能只是冥器而非实战兵器,所以才品质很差。但是,这个观点无论对错,可以肯定的是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其在实战性上确实不行。
刘占成论文对秦剑的评价另一位曾任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的王学理教授,他则根据秦青铜剑在长度上领先于他国指出秦剑在发展上的进步性,但是这位教授在其专著《秦俑专题研究》中也特别指出:
秦兵器发展所达到的高度也只能就青铜兵器而言。不论秦青铜兵器的形制和冶铸术是如何的进步,绝不意味着它优胜于关东诸国的铁兵,只能说它受到自己条件的限制,只有吸收别国之长,为已所用,从而才创制出适应那个时代的产品来,象秦剑之长是铜剑之冠,但较之楚燕之钢铁长剑却有小巫见大巫之嫌。
战国铁剑至于有人说既然秦的兵器不如其余六国为何还能取胜,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但我个人认为简单来讲,大致是两点原因,首先是六国的兵器水准虽然比秦略微领先,但领先幅度极小,哪怕是战国晚期的六国墓葬青铜兵器也仍然远远多于铁兵器,其比例甚至是10:1、20:1,这点武器领先远未带来质变。第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耕战制度对六国的优势远高于六国的那点兵器优势。
秦弩的谣言
说完了秦剑的谣言,这里来说秦弩的,这个谣言很多人都在传播,比如典型的秦弩米、米,超过近代枪械,还说秦弩可堪为近代枪炮的鼻祖,还有三棱式箭镞是如何的领先,我们一个个来,先说射程问题。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出来的秦弩全部无青铜廓,而青铜廓的应用恰恰是增强弩拉力的重要手段,与之对应的汉代的弩基本全部有廓,对比汉弩,依旧是刘占成先生,他在《秦代弓弩的射程》一文中认为,秦弩的拉力应当尚未达到蹶张的水平,并且认为秦弩有效射程是五十~六十米而已,这里直接引论文的摘要。
本文依据秦兵马俑坑发现的弓弩遗迹,对秦代弓弩的射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对出土秦弓弩遗迹基本概况的阐述和秦弓弩所处的历史地位的研讨,通过古今相关数值换算,明确指出:秦弓弩处于中国古代弓弩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属“擘张弩”而非“蹶张弩”,射程达不到“百步”。第一次提出秦代弓弩射程为“五十步“,即70多米,在50-60米之内具有杀伤力的学术观点,从而得出“秦代弓弩有效射程60米许”的科学结论。为今后研究古代弓弩的射程问题提供了参考。
秦弩另外,秦弩的望山(瞄准器)上面还没有刻度,没有刻度意味着只能靠着经验去瞄准,距离一远往往就不可靠,这点在汉代有了一大进步,望山被增高,并添加了刻度,然后即便如此,汉代以射箭著称的飞将军李广也只能保证在数十步内箭必中,这还是用刀远比秦弩先进的汉弩,而且我想也没人质疑李广的射箭水平吧?
另外,再说一说秦弩米射程的由来,其实是来自苏秦的一段话:
。奚子、少府时力、距来,。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鍪、铁幕、革抉、夭芮,无不毕具。
首先,人家苏秦这段话说的是韩弩厉害,领先于六国,其次关于这段射六百步的记载,目前学界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苏秦就是在夸大其词(这类嘴炮在古代其实不少,还有记载一发杀三百人的神弩),二是认为这是一种弩炮,需要多人操作。但无论如何都不是营销号喜欢随便配一张的秦单兵弩。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三棱式箭镞的谣言,首先这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设计结构不假,但问题是这种结构在东周就发明了,战国末已经普遍流行,怎么就成了秦独有的”高科技“了?
三棱式箭镞关于秦的标准化
秦的标准化也算是半谣言,如果我们以古人的角度来说,秦兵器的误差小,大规模生产,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我本来也不想过多的苛求古人。但偏偏营销号喜欢乱吹,说这种标准化达到近现代水平,那没办法这里讲明白,以正视听。
近现代的标准化生产远不仅仅是部件尺寸的统一,还需配合一整套岗位职能专一化,不同岗位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秦俑兵器上是有铭文的,这些铭文包含制造时间、制造部门、督造人、制造工匠。
秦代铭文戟如上图所示,这个戟上的铭文记录了该兵器是“七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周丞义工竞”。从铭文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该兵器在秦王政七年由相邦吕不韦监造,寺工周丞具体监督,工匠竞具体制造也就是说,这把戟的生产虽然提到了最高主管人(吕不韦),小负责人(周丞),但具体建造的还是这个叫做”竞“的工匠,本质上仍然是由一个工匠自己从头到尾造出来,没有多个人进行零部件的分工合作制造。
再说谣传的零部件互换问题,兵马俑博物馆的李秀珍博士有一篇论文叫做《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性》,通过研究件秦俑弩机时发现,弩机上的铭文不同于其他兵器,除了有表达制造工匠之类的信息外,还大量出现成组的数字铭文,以及使用天干地支,或者类似象形文字的图案符号的内容。这些数字、图案等铭文在弩机上呈配套出现的模式,比如一个弩机的各个部件上都有“二”这个数字,或者同一个符号。
这些弩机的零部件上成组的铭文是为了方便组装弩机时寻找对应的配件而刻上去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弩机生产中,秦国工匠并不能依赖后人理想中的标准部件互换性,而更可能是在同一套模具中取出的一组零部件进行配对(一个范很可能可以一次浇铸出弩机各个部件)。
所以说所谓的秦弩零部件互换也是做不到的。
弩机望山、牛和悬刀上的铭文